<
    小宠看着刘彻隔着千万里送来的喜爱值,调侃陈阿娇:

    [如果在后世写小说,可以把这写成是“汉武帝的追妻火葬场”。前期把你打入冷宫,后期追悔莫及,当你假死离开后,他却日日夜夜徘徊在你曾经待过的地方。]

    陈阿娇浑身抖了抖:肉麻到了。

    但是她不知道,自己说这话的时候,始终是笑着的。】

    “少年之爱?”刘彻意味深长看向陈皇后。

    陈皇后心虚一瞬间,再次硬气道:“小说又不是真的,我也还没遇到。”

    刘彻故意问:“如果遇到了呢?”

    陈皇后白了他一眼:“你管我。”

    言辞间语气娇蛮,有了些少年时的模样,反而把刘彻逗笑了。

    再听到后面陈阿娇送回来的各种好东西,刘彻脸上的笑容就没下去过。

    陈皇后有些无语,明明是假的,你高兴个什么劲。

    但是自己却也忍不住受到影响,也跟着一起笑。

    【等到陈阿娇感受到天灾发生就在咫尺,她计算着路程提前给刘彻通知天灾情况、诸侯情况和地方官吏百姓的情况。

    原本陈阿娇担心刘彻不相信,毕竟在此之前她也只是深宅妇人。

    但是不得不说,当刘彻信任一个人的能力时,全力支持的模样真是迷人极了。

    刘彻从未怀疑过陈阿娇预警的天灾,也没怀疑过举报的那些官吏和诸侯,哪怕上下欺骗让刘彻一开始调查到的结果与陈阿娇举报的不一致,他也坚定地选择相信她的话。哪怕里面有的官吏是与长公主不和,也没怀疑她公报私仇。

    陈阿娇感到了被信任的开心。

    一次又一次的天灾,在双方的配合下平安度过,让大汉的百姓减少了许多伤亡。

    他们互相支持,互相成就,最后竟然意料之外地点亮了新成就“知己之爱”。

    陈阿娇自己都没想到,这辈子能和刘彻成为“知己”。

    小宠还笑她:[许多情侣都是从友情到爱情,结婚后再从爱情到亲情。没想到你都是反着来得。]

    陈阿娇笑了笑。

    是啊,他们曾经是表姐弟,是亲情;后来结婚了,是爱情。现在都分开了,反而成为了知己。

    伴随着一年又一年,当陈阿娇在民间做出越来越多的贡献,救了越来越多的人,名字开始被人口口传颂。

    人们说她是一位救苦救难的神女,是大汉的保护神。

    最后,百姓以她为信仰,为她塑像追捧,日日香火供奉。

    当陈阿娇的神庙和塑像遍布大汉,她突然达成了新成就——“万民之爱”!

    [一个千古一帝,一个万民之爱,很般配!完美!]

    小宠开心地单方面宣布,它的cp没有崩!】

    “一个千古一帝,一个万民之爱。”公子高非常羡慕,“这个万民之爱一定又能得到不少奖励吧。”

    他悄悄看一眼扶苏,虽然知道夏国师也不错,也给长兄和大秦提供了不少东西,但还是觉得大汉的好东西似乎更多。

    好想要,好想要……

    这样的想法不止公子高有,民间也有。

    “这些书好像比我们大秦的好,那陈皇后能亲自到民间帮助庶民,好像也比只能隔着时空的夏国师好。”

    田埂上,一位老秦人听着天幕介绍那些书籍,突然有些羡慕。

    立刻有人反驳:“夏国师帮助大秦六十多年,你怎么就因为陈皇后的几本书就怀疑夏国师?”

    “我反正更喜欢夏国师,帮我们免除了国破家亡的灾难。不管下个朝代是谁,倒霉的不还是我们庶民。”

    听着田埂上干活的三位老农讨论的仿佛是把这些人物当真了,说着说着要吵起来了,一位在附近教学的儒生温言劝诫道:“这都是小说,不能当真。”

    “你以为我们不知道?”农人叹息一声,然后又用下巴指了指咸阳的方向,眼神带了一抹狡黠,“你以为上面不看,不受影响?”

    农人也有农人的智慧。

    他或许不懂天幕上讲解的具体的内容是什么意思,但是他知道,大人物都好面子,而且对天幕这种可以全天下都看到的神迹说得话非常在意。

    他们虽然也在意,但是困于生计,只能先想着解决眼前的问题。

    另一位争论的老农艰难地站直身体,拍了拍自己瘸了的腿:“我三个儿子都死在战场上,自己也瘸了一条腿,现在唯一的愿望就是好好把孙子孙女养大,看着他们平平安安成家。”

    谁当皇帝,他根本不在乎。

    但是这样的话不能说。

    两位支持夏诺的老农齐齐一叹,就连更想要陈阿娇手中书籍的农人也叹息了:“多希望我大秦真有夏国师。”

    现在上面有什么变化,他们这样离咸阳太遥远的地方根本不知道。

    大家识字也有限,答题时有的人因为惧怕,有的人因为没反应过来,还有的热是忙于农活根本没认真听,上一次答题这个小村一个人都没拿到奖励。

    儒生默默握紧了手中用来写字的竹笔。

    他原本也不是这个地方的人,上次看天幕上的文字,感受到这正是教化天下的好机会,师门一群师兄弟各自分散去教学,他才来到这里。

    他本以为,天幕出现那么大的字幕,就可以帮助不识字的农人识字,可却忘了,农人谁不是边干活边看,谁有那闲情雅致只看只学?